回顾历史,随着上世纪60年代我国第一枚原子弹、第一枚氢弹爆炸成功,发展“三位一体”战略核打击力量成为重中之重。即逐步建立空基远程战略轰炸机空射、海基战略核潜艇潜射,以及陆基发射井发射远程战略导弹进行战略核打击的威慑能力。这其中空射平台只能由性能已明显落后的轰-6承担,因此,空军急切需要更大型的战略轰炸机,作为空基战略核打击力量。
1969年才仿制成功批量生产的轰-6,一入役即告落伍,航速慢(796公里/小时)、航程短(最大航程5760公里,作战半径2600公里)、机载电子设备不完善,突防能力差。实战仅可挂载一枚中小型核弹,大约当量为9-15万吨级。
轰-6轰炸机
执行氢弹投放任务的轰-6
考虑到当时的科研、工业水平,轰-8的研制走上了一条改型之路,也就是在轰-6的基础之上进行放大。通过换装新型发动机、放大机身来实现大航程以及载重量。
1970年,西飞提出在轰-6基础上换装英国“斯贝”Mk.512-5W涡扇发动机,维持轰-6整体外形不变,将机翼根部及左右机翼中段各加挂一台“斯贝”涡扇发动机。这种通过换装新型发动机来增加航程、改善性能的方式风险最小也最容易实现,1978年轰-6I实现首飞。
轰-6I轰炸机
轰-6I最大航程从5760公里增至8060公里,作战半径从3600公里提高到5000公里,脱胎换骨的操作。不过这只是一个过渡,接下来的轰-8提出了两个方案,分别是四发主方案、六发备选方案。(这时已经是中美关系转暖阶段,可以获取西方先进技术)
轰-8轰炸机,四发主方案、六发备选方案
这是轰-8四发方案,机体稍微放大,四个发动机全部吊挂在机翼下,这个时代造出来的飞机总是又细又长。
轰-8四发方案
轰-8六发备选方案,相对四发方案变化较大的是机体大小,两边机翼各吊挂了3个发动机,基本就是轰-6的放大版。采用6台引进的美国JT-3D涡扇发动机的备用方案(引进波音707客机发动机)。
轰-8轰炸机6发备选方案
下面是轰-6I、轰-8I、轰-8II三种机型对比图,大家发现机体尺寸在逐渐放大,这是没办法的选择。当时我们能造的最大飞机也就是轰-6,只能要它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才是最稳妥的做法。
轰-6I、轰-8I、轰-8II三型机对比图
轰-8是一款最有可能打造出来的飞机,由于同期运十的研制,造成资源供应不足。同时配套发动机一直无法国产,最重要的军费大量缩减最后下马。
我们来了解一下轰-8的基本性能参数:最大起飞重量163吨、最大载弹量18吨、最大平飞速度1000千米/小时(高度7800米)、最大升限13000-14000米、最大航程11000公里。这个设计性能在当时来说不算太差,可是我们找到一款上世纪50年代苏联研制的类似机型进行对比,发现在大型轰炸机这个领域确实和外界相距太大。
米亚-4轰炸机(北约绰号:北美野牛),从造型到性能都很符合这个称谓,米亚-4轰炸机是苏联一款喷气式战略轰炸机,也是苏联历史上和图-16(我国仿制型号轰-6)并列最早出现的四发喷气式战略轰炸机。
大家会发现米亚-4和图-16长的很像,就像轰-8和轰-6换发放大版,只是我们是发动机外置。
米亚-4轰炸机
图-16轰炸机
米亚-4轰炸机由苏联米亚西舍夫设计局研制,1951年研制,1957年开始服役(图-16轰炸机1955年服役)。凭借良好的性能优势改装为VM-T超级运输机,在苏联航天飞机项目中专职承担货运任务。
VM-T超级运输机
米亚-4轰炸机最大起飞重量138500千克、最大载弹量12吨、最大飞行速度947千米/小时、最大升限15600米、最大航程8000千米、作战半径3556千米。这个性能和轰-8相比好像还有一点点差距,不过米亚-4轰炸机作为50年代产品,采用4台涡喷发动机。对应80年代采用6台美制涡扇发动机的轰-8,还只是设计性能,相比之下科研、工业发展水平差距有多大!
不可否认,性能跟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有差距是正常的,但重要的是轰-8这种保守设计机型也只是停留在纸面上,这才是最大的遗憾,否则我们的大轰也不会等的遥遥无期。
新型远程战略轰炸机效果图